“臣有本启奏……”但今天的气氛有点不一样,太监刚喊完,不等内阁首辅照本宣科,一位头戴乌纱、身着红袍、胸前绣着孔雀的官员就站了出来。
“杨爱卿请讲……”见到此人出班,洪涛左边的眉头挑了挑,知道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微微把身体坐直,深吸一口气,和颜悦色的点了点头。
“臣这里有一份安南使节的诉状。”出班启奏之人乃礼部右侍郎杨道宾,接待各国使节正是其职责之一。
但程序上有点问题,各国使节如果有事情应该由礼部记录,呈交内阁经司礼监转交皇帝御览。如何答复,皇帝要和内阁商讨决定,不该在早朝时间突然呈上。
“朕怎么不曾听内阁说起过?”洪涛虽然心里清楚这么做的原因,却没有说破,而是望向了内阁首辅叶向高。
“回禀陛下,内阁不曾接到此类题本。”叶向高有可能是真不知道,出班回答时还在用眼神扫视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
他现在的位置有些尴尬,做为内阁首辅对皇帝没有半点约束制衡,只知道一味迎合上意,很是让朝臣们所不齿。经常会受到弹劾,即便有皇帝信任依旧很难受。
“杨侍郎,为何没有先呈给内阁?”闻听此言洪涛微微皱眉,称呼从爱卿变成了侍郎,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悦。
“回禀陛下,安南使节坚持要当面陈情,因其所告之人乃朝中重臣。”
杨道宾倒是没有丝毫畏惧,既然敢当出头鸟肯定已经有了思想准备。而且违反常规流程也是事出有因,之所以叫常规,那就肯定有特殊,比如这次。
“哦?安南多次不朝,突然前来难不成是专门告状的?”
讲理洪涛是谁也不怕,且发自内心的喜欢。以前自己手里没兵权,在很多事情上没法和朝臣们使劲儿掰扯。现在好了,可以部分放飞自我,那就来吧,让你们看看啥叫有理走遍天下!
“安南国内连年征战,不朝也是情理之中。此次……”杨道宾做为老臣,肯定见识过皇帝舌战群儒的本事,必须提前做好了功课,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
“慢着……安南国内连年征战为何不见上表陈情?朕记得安南都统使应该叫……哦对,叫莫敬恭,他在和谁征战?”可惜在别人看来是滴水不漏的回答,到了洪涛耳朵里就是漏洞百出。
啥都别说了,先聊聊安南的莫氏和黎氏到底谁是正统吧。为了表示自己没有提前做功课,还得侧头问问身后的太监。王安装的更像,他好像也不知道,又去问另一位司礼监秉笔。
“启奏陛下,安南自万历二十五年始由黎氏为正统。”眼看着局面要被皇帝带偏,礼部尚书杨廷筠不得不出班解答。
借安南使节入京递诉状的机会搬到袁可立,事情他提前知道但不怎么赞同。只因处于礼部尚书的关键位置,才不得不参与。
对于新政他持观望态度,既不主动支持也不盲目反对,打算看一看广东的效果再站队。这种想法在朝臣中不占少数,但还没形成一股势力,经常被各自的派系所左右。
另外他和李之藻私交不错,而李之藻身上的保皇派标签已经撕都撕不干净了。鉴于这种状况,就更不想明晃晃的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上。
“万历二十五年就改了?王安,司礼监是怎么搞的,怎么连安南都统使这么重要的职务都能记错呢!”被大臣当面指出了疏漏,洪涛一脸的不悦,转头冲王安发出了灵魂拷问。
“……万岁爷,都统使确实是莫氏,黎氏嘛,先皇应该是忘了册封吧……”王安挨了训也是一脸的委屈,又和司礼监秉笔耳语了几句,吞吞吐吐的做出了解释。
“两位爱卿,安南现今的状况可如王安所说一般?”洪涛好像是听懂了,带着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把头转向了杨廷筠和杨道宾。
“……正如王掌印所讲。”杨廷筠干脆不吱声了,杨道宾脸都憋红了最终也只能点头承认。
没办法,这就是事实。当年黎氏打败了莫氏之后,确实曾上表大明朝廷请封,可过程有点潦草,既没派使节也没表表诚意。万历皇帝看了干巴巴的奏表之后只批了三个字,知道了,然后就没了下文。
对于安南黎氏大明朝廷没什么好感,永乐年间的交趾布政使司,就是因为黎氏带头反抗才被迫撤销的。在安南地区,黎氏始终对由汉人插手管理当地事务持坚决反对态度。
这次安南使节来朝贡,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倒袁上面,有意忽略了黎氏曾经的所作所为。皇帝毕竟年轻,又没怎么读过书,怎么可能对一百多年前发生在万里之外的事情了解得这么清楚呢。
可事情的发展偏偏就这么巧,皇帝看似很合理的几个问题一问,居然就把当年的事情给扯出来了,反倒让朝臣们陷入了两难境地。
信口胡言吧,司礼监有历朝历代皇帝批红的存档,这才过去不到二十年,很快就能查出来,欺君之罪谁也不敢轻易尝试。支持黎氏也不成,万历皇帝明明就是没表态,总不能当着儿子说老子的不是,罪过更重。
“那这事就不好办了,莫氏依旧是我朝册封过的都统使,反倒是黎氏名不正言不顺。现如今黎氏遣使臣前来朝贡,难道让朕为乱臣贼子张目不成?”
御座上的洪涛此时心里没有丝毫欣喜,看似占了上风,实则输得彻底。堂堂一国的礼部侍郎和尚书,居然连邻国状况都搞不清楚,简直就是一群正经事不干、窝里斗全能的祸害,太可悲了。
“陛下,臣有本启奏!”就在杨廷筠和杨道宾全都哑口无言之际,稍后的位置又站出来一人。
“哦,胡爱卿所为何事?”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洪涛越不想看见谁,谁偏偏就要主动站出来,想躲都躲不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