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事祝融老兄?看我能不能帮上你?”
“这件事还非你不可。”
祝融缓缓打出一行字来,继续说道:“你知道阴间的历史吗?”
这个,宁小凡还真不知道。
他毕竟还不属于天庭的体系,去天庭图书馆,基本也没说看过什么关于冥界的书,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冥界的诞生已经与天庭同生同源了,当初盘古一斧开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便有了天庭和地府。
地府之内有铁围山,形似监狱而囚禁恶鬼不得出,因此有大神通的凡人机缘巧合得以游历地府而重回阳间,便将地府情形告知大众。
因为地府之内的铁围山如监狱一般将恶鬼囚禁,又因方位在地下,因此就将那个未知的世界命名为地狱,可谓是相当贴切的称呼了。
最早出现地狱之称的应该是南朝宋时期,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也是南朝宋极为有名的文学家,他着的一本《世说新语》广为流传,名气极大,现在也有相当的知名度。
但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写过另一本书,定格了自南朝开始人们对于地府的形象,为地府形象流传于世的开端。
那本书叫做《幽明录》,传说刘义庆曾因原先地府的四大判官之一功德圆满,投胎转世,判官暂时空缺,被阎王派鬼差于睡梦中请到地府做了半个月判官,醒来之后赫然发现自己竟然躺在棺材之中,周围一片哭声。
他掀开棺材盖子翻身而起,棺材旁边跪着七个亲戚,当场昏过去六个。
还剩下一个是他媳妇,哭着说你出什么事了,一觉不醒怎么喊也喊不动,还以为你死了!
刘义庆问清楚缘由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已经昏睡了足足一个月有余,他感慨说地府没有阳光,终日黑暗,自然也没有时间概念,他回到阳间还以为只是过了几个时辰,没想到居然已经过了一个多月?!
刘义庆还阳之后将在冥府的所见所闻整理成书,并收录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共同编撰成了《幽明录》,对后世影响极深。
连蒲松龄老爷子写《聊斋志异》的时候,也受到了《幽明录》的影响,其故事中的《续黄粱》便是有《幽明录》的影子。
自此以后,地府与人间的联系似乎紧密了起来。
加上佛教由天竺传入华夏,带来大量的佛门典籍,而且开始与华夏本土互相融合,因此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可谓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逐渐地衍化之后勾勒出了现在世人对于地府的架构。
《洛阳伽蓝记》、《冥报记》,这些都是世人了解地府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但都是半信半疑,并不全信。但要说什么时候真正开始对那个世界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深信不疑,那要数在南朝梁时期发生的一件大事了!
要讲这件大事之前,就得先介绍一人。
此人名为陶弘景,道门上清派的重要人物,至今上清派中还供奉着他的神像。而他本人更是厉害,他就是茅山派的祖师爷!
陶弘景,南朝士族出身,十五岁作有《寻山志》,向往隐逸之士的安逸生活,逍遥桃源。二十岁时为侍读,后拜齐高帝下左卫殿中将军,走入仕途。
后三十余岁时拜道门中人孙游岳为师,入道门之中。永明十年辞官不做,隐居句曲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自此为一派宗师。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请他出山均被拒绝,无奈之下只得频繁派使者前往山中请教,山中书信往来络绎不绝,世人感慨奇景,遂称其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整理道门经典,开宗立派,为道门一代宗师。但要说真正奠定他道门宗师地位的,那还要数他在梁武帝时期的一件大事!
梁武帝大通二年,陶弘景以卜算之术算出丰都罗山之上不日即有紫气运生,遂收拾行囊前往丰都罗山,在丰都罗山之内寻得一块石碑,上书两个大字:《真诰》!这便是道门经典《真诰》的前身。
后陶弘景集合道门经典,将《真诰》重新编撰并公于天下,由此之后名声大噪。这本书最大的功劳在于,不光是融合了道门的精髓体系,而且还将道门的起源都作了一遍解释,将道门与神仙起源彻底结合在了一起。
相当于是从这里开始,他规划了道门的起源,与《魔戒》之于英吉利本土神话的贡献别无二致。
其中“十殿冥王说”也从这里正式流传开来。
这都是宁小凡闲着没事的时候翻着玩的,要是真要他说个一二三四五出来,他还真不知道怎么说。
“话说盘古开天,天地之间呈清浊二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盘古大神为使天地稳固,只身立于天地之间,以身为天柱,历经一万八千年,天地分离,天为天庭,地为地府。”
“地府成立初期,空荡无人,恶鬼涤荡人间,炎黄二帝数次抵抗恶鬼,但人间依旧是苦不堪言,后来鸿钧老祖亲自出手,以规则降临地府,制定了阴阳法则,恶鬼无法随意穿越人间,这才让人间安定下来。”
“后巫妖大战,巫族灭亡,妖族式微,仙族崛起,天帝占领天庭,为天庭之主,与酆都大帝达成协议,地府归顺天庭。天帝还派出五方鬼帝,将地府划分成五块共同治理,同时佛门也派出地藏菩萨驾临地府,加强对地府的控制。”
“再后来,五方鬼帝又推举出十殿阎罗,再次将地府的管辖细分,彻底将地府稳固了下来,由此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十殿阎罗各司一职,如阎罗王司刑罚之职;楚江王司罪狱之职;轮回王司转世之职等等。”
“人间炎帝病逝之后,魂归地府,因之前带领人族抗击鬼族,恐怕招来记恨,在地府被报复,因此临终之前,我将随身的本命火种之一,紫炎真火交给赤帝,如今已有数万年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