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城作为北离江湖明面上武力最强大的存在,为了以防天启城这边明德帝萧若瑾做出一些有损雪月城利益的事情。
所以作为主要负责雪月城城上下所有事务的司空老六很早在自己接手雪月城事务的时候,就已经派遣了许多的暗探潜伏进入了北离天启城。
这么做的原因,为了当然就是让自己可以随时掌握天启城的动向,不至于人家明德帝要对自己动手了,他们还一无所知。
老三,这些事情肯定是你比较了解,毕竟这些年我们雪月城的情报组织都是由你这位三城主一手负责建立和统领的。
不过就像你说的那样,那白王哪怕是个瞎子都可以做到现在这步田地的话,那就证明了这小子同样也不是一个什么简单的人物呀!
所以,
所以我担心这位白王是不是其实根本就跟赤王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这家伙更加的善于伪装自己,所以才导致这么多年来从来都没有人真正的了解过他。
也不能怪李寒衣会这么想,毕竟就北离萧家这几代来发生的这些事情,只要是知道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家族就没有什么亲情,还有兄弟之情可言。
在这个家庭出来的人,好像天生就是为了那个九五之尊的皇位而活的,上一辈的萧若瑾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的赤王萧羽同样也是一模一样。
这可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作为父亲的萧若瑾,当年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不会被影响,所以狠心的干掉了自己的亲弟弟琅琊王萧若风。
现在的赤王同样为了可以得到那个位置,用尽一切办法布下了层层圈套,就为了干掉对自己争夺皇位最有影响的萧瑟。
这种一脉相承的无情无义心狠手辣,还真不愧就是明德帝萧落瑾的亲儿子。
呵呵,
二师姐这不就是萧若瑾那家伙的报应吗?
当年,他明明心里很清楚,琅琊王根本就不会,也永远都不可能会有造反夺回王位的想法。
但是萧若瑾那家伙却还是因为自己心中的猜忌心中的怀疑,最后才会联络心腹大臣,造谣生事,逼着琅琊王选择自我了断以证清白。
要不是他这个当亲哥哥的,这么逼迫琅琊王,琅琊王最后又怎么可能会因为心灰意冷做出那样的选择呢?
所以其实要我看来,天云这小子这一次完全就是多此一举,根本就不需要让我去药王谷把华锦接过来。
像萧若瑾这样恶贯满盈,一生从来都不曾真正信任过一个人的家伙,死了其实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而且要是华锦真的把他给治好了的话,师姐你信不信到时候等到赤王真的被天云他们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这家伙又会出来保下自己这个无恶不作恶贯满盈的亲儿子。
萧若瑾这家伙一辈子都沉迷于阴谋权术当中,哪怕是对于自己的亲儿子,他都从来不曾有过百分之一百的放心……
所以一旦要是赤王落败的话,这个阴险的老家伙肯定会站出来拦住萧瑟天云,他们保住自己这个儿子的。
而他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实原因应该也很简单,应该就是这家伙不想以后的北离朝堂成为萧瑟和他拥趸者的一言堂。
所以他需要赤王这样一个人来在朝堂之上制约萧瑟,而这种情况,至少在这个老家伙真正退位或者死亡之前,是永远不可能会结束的。
哪怕就是没有吃完,他也会找另外一个绿王蓝王出来作为萧瑟的对手,限制萧瑟的发展。
呵呵,老三看样子你对你那老家伙还是非常了解的,虽然你有你的已经离开天启城这么多年了。
但是看样子这么多年以来,你对于天启城的信息还有监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呀!
看样子你也一直都在等待时机,想要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机会,可以替琅琊王洗清冤屈还琅琊王一个清白。
不过老三你真的觉得这一次是最好的机会吗?
要知道这一次可是牵扯进了这萧家的皇位之争,万一要是萧若瑾那个老狐狸趁机对付我们雪月城的话,到时候我们岂不是会……
不会的,对于李寒衣的担忧,司空老六直接表示让她不需要担心。
因为司空老六根据这几天来天云时不时的传过来的信息,他已经知道了这一次不单单是天云萧瑟,他们甚至连人屠叶啸鹰还有琅琊王之子萧凌尘都已经开始在召集各自的部下。
为的就是趁着这一次的机会,彻底的肃清整个北理朝堂这十几年来的顽疾。
也是为了让明德帝萧若瑾在还活着的时候,亲口承认当年是他冤枉了琅琊王萧若风。
师姐你应该明白,如果真的想要还琅琊王一个清白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必须在萧若瑾这个老狐狸还活着的时候做。
毕竟如果由下一任皇帝来做这件事情的话,那其中蕴含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特别是如果萧瑟真的成为了下一任北离之主的话,哪怕他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宣布当年琅琊王的案子是被冤枉的。
但是这在知道当年那件事情的人眼中,完全就是不一样的意义。
毕竟谁都知道当年琅琊榜他跟萧瑟之间亲如父子,所以如果由萧瑟来宣布琅琊王是被冤枉的话,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只会是一种欲盖弥彰的事。
原来是这样,老三我说你们这些家伙平日里是不是都这么阴险的?
看看你们这些用脑子的,动不动就算计这个算计那个,要是在你师姐我看来,这种事情不是最简单了吗?直接打过去,谁不服就把他打到服为止。
到时候看看还有哪个敢蹦出来说三道四的。
因为自己父亲雷梦杀和母亲李心月当年都是因为萧氏皇族而死,所以李寒衣这么多年来,对于萧家从来都没有什么好感。
甚至于这一次,要不是因为担心自己弟弟和天云他们这些年轻人的安全,这位女剑仙还真不一定会离开苍山来到这天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