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按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
(1)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
1.1 隐性感染:
1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损伤不明显。
2相关因素: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
3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撒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有些病对成年动物不发病,但对仔猪感染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1.2 显性感染:
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2.按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可分为:
(1)急性感染
(2)持续性感染
2.1 急性感染:
1病毒侵入机体后,经数日以至数周潜伏期,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突然发病)如引起腹泻、呼吸道症状的病毒感染。
2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
3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目前全球对新城疫“普免”)
2.2 持续性感染:
1大多数病毒感染有不同程度慢性症状。感染后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年甚至数十年,引起某些组织器官产生迟发性病理变化。
2急性症状转化为亚临床感染后,引起的慢性疾病。
现在临床上典型症状越来越少,与母源抗体,疫苗免疫有关→从非典型尸体中分离致病性病原,进而鉴定
持续性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因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
2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达的部位生长。
3有些病毒可产生缺损型干扰颗粒(dIp)。
4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5某些病毒无免疫原性(朊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
6某些病毒对免疫细胞亲嗜,使免疫功能发生障碍或消失。
持续性感染又分为:(1)持续性感染
(2)潜伏感染
(3)长程感染
(4)慢性感染
(5)迟发性临床症状的急性感染
2.2.1 持续性感染:
1指自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一直存活于机体中并维持一定的数量直至宿主死亡,患者可终生无症状,或仅于死亡前出现症状(可能很迟才发生免疫病理病或肿瘤病)。
2如:
引致人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 Sin Nombre病毒,在带毒鹿鼠的尿液,唾液和粪便中终生排放,即使产生中和抗体也不受影响。
3特点:不论是否发病,感染性病毒始终存在
2.2.2 潜伏感染 :
1概念:
一种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此期查不到完整病毒)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
2特点:
隐性感染,除非激活,一般不能发现感染性病毒。
2.2.3 长程感染或慢发感染
特点:
病毒在一相当长的临床前渐渐增多,最终导致缓慢、渐进性死亡。
例如:
引致绵羊痒病的朊病毒,感染神经组织若干年后才能检出,直至动物死亡时,在脑部才达到较高滴度。
2.2.4 慢性感染:
1一种病毒能在宿主或细胞培养上继续复制而不杀死宿主或整个细胞的培养
2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于机体血液或组织中,经常或间断地排出体外;发病进展缓慢。
3如:
hbV(乙肝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似波浪式,表现反复发作,时好时坏,迁延不愈。
2.2.5 迟发性临床症状的急性感染
特点:
此类病毒的持续性复制与疾病的进程无关。
例如: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胎猫已受感染,直至青年猫才表现小脑综合征,在神经损伤出现时并不能分离出病毒
→分类主要依据持续性感染期间病毒复制程度和连续性,其次才考虑病毒排放和疾病是否发生
→某些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同时拥有以上多种类型。如所有逆转录病毒都是持续性感染,多数又具有潜伏感染特性,但它们引起的疾病为亚急性迟发性临床症状货位慢性的渐进性疾病。
兽医临床常见的具有持续性感染特性的病毒
疾病名称:口蹄疫
病毒分类: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短期循环
持续部位:动物咽部
疾病名称:猪水疱病
病毒分类: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短期循环抵抗力强的病毒
持续部位:动物咽部
疾病名称:牛瘟、犬瘟热、新城疫
病毒分类:副粘病毒科
持续感染方式:短期循环
持续部位:动物咽部
疾病名称:蓝舌病
病毒分类:呼肠弧病毒科环状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中间宿主,持续感染,先天性感染
持续部位:造血系统
疾病名称:牛白血病
病毒分类:逆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持续感染
持续部位:造血系统
疾病名称:猪瘟
病毒分类:披膜病毒科瘟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短期循环,持续感染,先天性感染
持续部位:造血系统
疾病名称:水疱性口膜炎狂犬病
病毒分类: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狂犬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未知
持续部位:造血系统
疾病名称:传染性鼻气管炎、伪狂犬病、马立克氏病
病毒分类:疱疹病毒科
持续感染方式:短期循环,持续感染
持续部位:神经节
疾病名称:绵羊痘、山羊痘、疙瘩皮肤病
病毒分类: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短期循环,抵抗力强
持续部位:神经节
疾病名称:非洲猪瘟
病毒分类: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持续感染方式:短期循环,持续感染,中间宿主
持续部位:造血系统
三、病毒感染对宿主的损伤
1.病毒感染引起细胞的变化
1参见“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p322
2根据不同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可有 5 种类型:
(1)溶细胞型感染
(2)稳定状态感染
(3)包涵体形成
(4)细胞凋亡
(5)整合感染
2.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
2.1 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
1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可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2病毒对机体组织的致病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如:
流感病毒和鼻病毒对呼吸道黏膜有亲嗜性天花病毒和疱疹病毒对皮肤粘膜细胞有亲嗜性脑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对神经组织具有亲嗜性。
2.2 免疫病理损伤
2.2.1 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许多病毒(如狂犬病病毒、流感病毒等有囊膜病毒)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这种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细胞破坏。
2.2.2 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1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但是特异性 tc 细胞可同时损伤因病毒感染而出现新抗原的靶细胞。
3病毒蛋白也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
→综上所述,病毒感染早期所致细胞损伤主要是病毒引起,病毒感染后期的机体炎症和损伤则由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引起。
→因此,对于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病毒,在临床上一般不宜使用免疫功能增强剂治疗这类疾病。
(当出现典型症状时,接下来是病理损伤过程,此时打抗体几乎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