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致病性
2.1 宿主谱:
本菌可引致各种家畜、野兽和人类的炭疽
1牛、绵羊、山羊、马等草食动物易感性最强
2骆驼、水牛和野生草食动物次之
3猪的感受性较低
4犬、猫、狐狸等食肉兽则有相当大的抵抗力
5禽类一般不感染
6人对炭疽普遍易感
2.2 致病机理
2.2.1 毒力因子
1荚膜多肽:
保护菌体不受白细胞吞噬和溶菌酶作用
2炭疽毒素:
与疾病的发生及致死有直接关联
→外毒素蛋白复合物由三种成分构成
水肿因子(EF)
保护性抗原(pA)
致死因子(LF)
任何单一因素无毒性作用,这三种成分必须协同作用才对动物致病!
3作用:损伤及杀死吞噬细胞,抑制补体活性,激活凝血酶原,致使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使液体外漏,血压下降最终引起水肿、休克及死亡。用特异性抗血清可中和这种作用。
2.2.2 病变特点
1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2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
3病变特点:脾脏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七窍流血)尸僵不全
→用于诊断
3.微生物学诊断
(1)标本采集与病畜尸体的处理
1死于炭疽的病畜尸体严禁剖检,只能自耳根部采取血液,必要时可切开肋间来采取脾脏。
2皮肤炭疽可采取病灶水肿液渗出物
3肠炭疽可采取粪便
4若已错剖畜尸,则可采取脾、肝等进行检验
5病料采集(必须放入密封的容器中)
(2)细菌学检查
直接涂片镜检
1病料涂片以碱性美蓝、瑞氏染色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镜检,如发现有荚膜的竹节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注:材料不新鲜时菌体易于消失
2病料涂片做特异抗体荧光染色
分离培养
用 Nahco3平板、普通平板或平板分离
实验动物接种(一般不会轻易做这实验→用荧光法和分子生物法替代)
→病料处理:将检验材料制成 1:5 乳悬液
→注射:皮下注射小鼠 0.1ml 或豚鼠、家兔 0.2ml
→观察:动物通常于注射后 24~36h(小鼠)
或 2~4d(豚鼠、家兔)死于败血症
→剖检:可见注射部位胶样浸润及脾脏肿大等病理变化
→镜检:取血液、脏器涂片镜检,当发现有荚膜的竹节状大杆菌时,即可诊断
(3)血清学检查→Ascoli 沉淀反应 →针对它的检测→用以区别
1系 Ascoli 于 1902 年创立,是用加热抽提待检炭疽菌体多糖抗原与已知抗体进行的沉淀试验。方法简便,反应清晰,故应用广泛。
2适用于各种病料、皮张、甚至严重腐败污染的尸体材料
间接血凝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串珠荧光抗体检疫
琼脂扩散试验
(这些只是常见检测)
4.免疫防治
1用疫苗预防
2用抗炭疽血清治疗,或在发生炭疽的疫区用作紧急预防
3用青霉素、四环素等治疗
4病死畜及其粪便垫草等处理:焚烧或深埋
5易感人群的预防
第二节 梭菌属
能形成芽孢、厌氧生长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因芽孢比菌体大,致使菌体呈梭状而得名。又称厌氧芽孢杆菌属。
1.概述
1梭菌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见于土壤、污水、海洋沉积物腐烂植物、动植物产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及昆虫的肠道、人与动物的伤口及软组织感染灶。尤以土壤中最多。
2有些梭菌作为正常菌群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部分梭菌对人或动物致病,它们大多产生强烈外毒素,其中以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毒力最强。破伤风梭菌是人畜破伤风的病原体。
2.病原梭菌引起动物的疾病
1本菌有 80 多种,多为非病原菌,常见的致病菌约 11 种,多为人兽共患病病原
2病原梭菌通常均能产生外毒素,其毒力强
3由梭菌引起动物的疾病,按性质和症状可大致分为 5 类
气肿疽与恶性水肿 病原
快疫与类快疫 感染途径(细菌是否侵入体内)
痢疾与肠炎 毒素
食物中毒 微生物学诊断(原菌检查或毒素检查)
破伤风
(1)气肿疽与恶性水肿
两病皆为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而且均有气性水肿症状特征,临床上极相似,应注意鉴别。
传染病:气肿疽
病原:气肿疽梭菌
感染途径 :消化道
传染病:恶性水肿
病原:病原复杂多样,动物主要是腐败梭菌,人主要是 A 型产气荚膜梭菌,还可能是A 型诺维梭菌或其它或是混合感染。
感染途径 :创伤感染
两病的微生物学诊断主要依靠病原菌检查。
(2)快疫与类快疫
一类病程极其短促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质均为毒血症
疫病:羊猝狙和肠毒血症
病原:产气荚膜梭菌
细菌是否侵入体内:不一定
毒素:肠道内产生毒素
微生物学诊断:肠内容物的毒素检查
疫病:羊快疫
病原:腐败梭菌
细菌是否侵入体内:可侵入体内
毒素:肠道内产生毒素
微生物学诊断:病原菌检查
疫病:细菌性血红素尿
病原:溶血梭菌
细菌是否侵入体内:于肝脏
毒素:产生毒素
微生物学诊断:原菌检查、或毒素检查
疫病:黑疫
病原:b 型诺维梭菌
细菌是否侵入体内:于肝脏
毒素:产生毒素
微生物学诊断:原菌检查、或毒素检查
(3)痢疾与肠炎
1是产气荚膜梭菌在肠道内产生毒素引起
包括:羔羊痢疾
犊牛痢疾
人、禽坏死性肠炎
2细菌不一定侵入体内,微生物学诊断亦主要依靠肠内容物的毒素检查
(4)食物中毒
1病原包括:
肉毒梭菌→导致肉毒中毒
阿根廷梭菌→导致肉毒中毒
产气荚膜梭菌→导致食物中毒
2包括人畜肉毒中毒症与人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都是由于病原菌在食物或饲料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被食入而致病。
3肉毒中毒症的微生物学诊断主要检测肉毒毒素,其次是细菌检查。
4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需从可疑食物分离细菌并测试其毒素产生能力。
(5)破伤风
1系统破伤风梭菌经创伤感染,在感染部位发育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疾病。
2此病症状及其特征通常不需要微生物学诊断。如有需要,可作毒素或细菌检查。
3.几种主要病原
1产气荚膜梭菌
2肉毒梭菌
3气肿疽梭菌
4腐败梭菌
5诺维梭菌
6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1本菌旧名魏氏梭菌或产气荚膜杆菌
2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粪便以及人畜肠道等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
1.生物学性状
1.1 形态及染色特性
1革兰染色阳性;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圆,单在或成双,短链很少。
2无鞭毛,不运动。
3芽孢大而卵圆,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使菌体膨胀,但在一般条件下罕见形成芽孢。
4多数菌株可形成荚膜,荚膜多糖的组成可因菌株不同而有变化。
1.2 培养特性
呼吸类型:厌氧型
营养要求:对营养要求不苛刻,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若加葡萄糖、血液,则生长更好
生长温度:
(1)多数菌株的可生长温度范围为 20~50c(此菌特殊) 偶有菌株于 6c有一定的繁殖力
(2)A、d 和 E 型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45c
(3)b 和 c 型为 37~45c
生长状况:
(1)此菌生长非常迅速,在适宜的条件下增代时间仅为 8min据此特性,可用高温快速培养法进行选择分离,即在 45c比分枝杆菌) 下每培养 3~4h 传代一次,可较易获得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