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沙门菌属
了解信息
1沙门氏菌是常见的肠道致病菌,人体一旦感染可引起伤寒、腹泻、呕吐甚至败血症,人类一般由食用不洁肉制品感染。
2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1985 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菌引起的已确诊的人类患病人数显着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
3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
→因为屠宰过程中破坏肠道→污染肉制品。
4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无芽孢直杆菌,革兰阴性,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相似,兼性厌氧。除极少数外,通常以周生鞭毛运动。
5绝大多数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产 h2S。
6绝大多数沙门氏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不同临床表现的沙门菌病,并为人类食物中毒主要病原之一,在医学、兽医和公共卫生上均十分重要。
分类与命名
1.1 分类
(1)肠道沙门菌:
肠道亚种、萨拉姆亚种、亚拉桑那亚种、双亚拉桑那亚种、豪顿亚种、英迪家亚种
(2)邦戈尔沙门菌
1.2 命名
1通用命名法—以该菌所致疾病、或最初分离地、或抗原式 3 种方式命名。
2有规定新的命名法。
.生物学性状
2.1 形态及染色特性
1沙门菌呈直杆状
2革兰阴性
3除雏沙门菌(鸡白痢)和鸡沙门菌(禽伤寒)无鞭毛不运动外,其余各菌均以周生鞭毛运动,且绝大多数具有 1 型菌毛。
判:所有沙门氏菌都有鞭毛?
2.2 培养及生化特性
1本属大多数细菌的培养特性与埃希氏菌属相似。只有鸡白痢、鸡伤寒、羊流产和甲型副伤寒等沙门菌在肉汤琼脂上生长贫瘠,形成较小菌落
2绝大多数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大部分沙门氏菌都不发酵乳糖。ImVic 试验呈“- + - +”。(大肠杆菌“+ +--”)
3在肠道杆菌鉴别或选择性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或远縢培养基)上,大多数菌株因不能发酵乳糖而形成无色透明、圆形、光滑、扁平的小菌落,可与大肠杆菌相区别。
4本菌属在培养基上也有 S—R 变异。
2.3 抗原及变异
1沙门菌具有 o、h、K 和菌毛四种抗原。
2o 和 h 抗原是其主要抗原,构成绝大部分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的物质基础,其中 o 抗原又是每个菌株必有的成分。
3用已知的沙门菌 o 和 h 单因子血清作玻板凝集试验,可确定一个沙门菌分离物的血清型或抗原式。
o 抗原
(1)是沙门菌细胞壁表面的耐热多糖抗原(LpS)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目前有 60 多种。
(2)o 抗原相同的血清型菌归为一群,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3)一种沙门菌可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 o 抗原。(大肠杆菌一对一)
h 抗原
(1)是本属菌的蛋白质性鞭毛抗原,计有 63 种。
60c,30~60min 及酒精作用均被破坏其抗原性。
(2)有双向特征
主要是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
沙门氏菌血清型表示方法
o 抗原:第 1 相 h 抗原:第 2 相 h 抗原
如 1,3,[5],11: b: 1,2
o 抗原 第 2 相 h 抗原
第 1 相 h 抗原
3.宿主嗜性(多群→稍微注意)
根据对宿主适应性不同,可将沙门氏菌分成三群:
1高度适应性或专嗜性沙门菌,只对其适应的宿主产生特定的疾病(宿主适应血清型)。
2是在一定程度适应于特定动物的偏嗜性沙门菌。
3是非适应性或泛嗜性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谱,对多种宿主(包括人)有致病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非宿主适应血清型)
4.致病性(广泛的动物宿主→具体到某个菌时感染基团有限)
1本属菌均有致病性,具有极其广泛的动物宿主。
2动物感染后常导致严重的疾病,并成为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传染源之一。因此,沙门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3本菌最常侵害幼、青年动物,使之发生败血症、肠炎,也可使母畜发生流产。
4有的血清型可感染人,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症状。
4.2 毒力因子
沙门氏菌毒力因子有很多种,主要有:
1菌毛:吸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并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
2内毒素:沙门氏菌内毒素毒性(与大肠杆菌比)较强,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中毒性休克。内毒素可激活补体系统释放趋化因子,吸附白细胞,导致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3肠毒素:某些沙门氏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能产生肠毒素,其性质类似 EtEc 的肠毒素。
7.防制
1目前应用兽用疫苗多限于预防各种家畜特有的沙门氏菌病,据报道,用碱毒或无毒活菌注射或口服免疫动物,效果优于灭活菌苗,但有些国家禁用。
2用 S 型弱毒鸡伤寒沙门氏菌苗取代灭活菌苗免疫家禽,收到较好免疫效果。迄今,对多种畜禽致病的其他沙门氏菌仍无法制出普遍有效的菌苗。
3防治禽沙门氏菌病主要应严格执行卫生检验和检疫,并采取防止饲料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规程性措施,净化鸡群并颁发证书。
4药物防治。本属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在增加,故最好使用之前应做药敏试验。
慢性副伤寒时耳朵淤血、耳尖干性坏疽 急性副伤寒时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淤血,呈弥漫的紫红色。
o157:h7
1o157 型大肠杆菌是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发现的新型传染病,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腹泻和肠炎,且并发溶血性年度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紫癜等、严重可致人死亡。
2近年来,国际上该病时有爆发。1996 年 5~9 月,日本 o157 型大肠杆菌出血性肠炎大规模流行,波及 36 个都道府,发病 1 万多人并造成 20 余人死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日本、加拿大及瑞士等国已将“o157”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