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肺气肿
肺气肿:肺脏含气体过多而导致体积膨大,称肺气肿。
特征:肺含气量过多,肺膨胀,容积增大。
按肺气肿发生的部位可分为:
1肺泡性肺气肿→肺泡内空气增多
2间质性肺气肿→空气进入间质并积聚在间质中
1.肺泡性肺气肿
1.1 原因:
(1)阻塞性肺气肿:在慢性支气管炎时,细支气管增厚、狭窄。呼气时因支气管腔狭窄,气体呼出受阻,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内储气过多,形成肺气肿。
(2)代偿性肺气肿:当肺脏某一部位发生肺炎而实变时,病灶周围组织代偿实变部的呼吸机能,表现过度充气,形成局灶性代偿性肺气肿。
1.2 病理变化
(1)眼观:肺脏体积显着膨大,充满整个胸腔。被膜紧张,边缘钝圆,颜色苍白,重量减轻。指压留痕,切开时可听到破裂声。切面干燥,无血,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2)镜检:肺泡极度扩张,肺泡间隔极薄、断裂或消失,破裂的肺泡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囊泡。肺泡壁毛细血管因空气压迫而贫血。
2.间质性肺气肿
由于肺泡、细支气管破裂,空气进入肺间质所致。
第四节 肺萎缩
1.概念:肺萎缩是指肺泡内含空气量减少,以致肺泡呈塌陷状态的病理变化。
2.原因与类型
按萎陷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1压迫性肺萎陷
2阻塞性肺萎陷
第四节 肺萎缩
1.概念:肺萎缩是指肺泡内含空气量减少,以致肺泡呈塌陷状态的病理变化。
2.原因与类型
按萎陷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1压迫性肺萎陷
2阻塞性肺萎陷
压迫性肺萎陷:由于压力所致。
阻塞性肺萎陷:指支气管管腔受阻塞,空气进入肺泡受阻。
肺泡内原有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引起肺萎陷。
2.1 压迫性肺萎陷:
1肺内压力:肺内肿瘤、寄生虫、炎性渗出物等。
2肺外压力:胸水、腹腔压力(腹水、胃膨胀等压迫)。
3.病理变化
(1)眼观:萎陷部位体积缩小,表面下陷,质地实,呈肉样,缺乏弹性,切面致密均匀。萎陷组织块放入水中下沉。
→压迫性肺萎陷,萎陷区域苍白色
→阻塞性肺萎陷,因淤血呈暗红色
(2)镜检:肺泡壁平行排列,彼此互相接触,肺泡腔狭窄或消失。细支气管腔也呈扁平状。
4.结局
1若萎陷时间不长,病因消除可恢复正常。
2若时间较长,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肺泡壁细胞变性,最后纤维化。
第十章 消化系统病理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系统具有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及屏障机能、局部免疫作用。
第一节 肠炎
1.分类
1.1 按疾病进程可分为:
1急性肠炎
2慢性肠炎
1.2 按炎症性质可分为:
1卡他性肠炎
2出血性肠炎
3纤维素性肠炎
2.原因
多种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物学因素:
1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
2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
3寄生虫:组织滴虫引起鸡盲肠肝炎、鸡球虫病等。
(2) 中毒性因素 :饲料腐败、化学毒物、有毒植物。
(3)饲养管理不良:突然改变饲料等。
3.急性卡他性肠炎
→为最常见的多发性肠炎
(1)眼观:肠管扩张,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气体
(2)镜检:
1肠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2杯状细胞大量增生,黏膜表面有大量粘液。
3粘膜、粘膜下层小血管扩张、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
4.出血性肠炎
1肠腔内的渗出物中有血液
2见于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等
3鸡球虫病:引起出血性肠炎
4猪瘟、犬细小病毒病
5仔猪红痢→魏氏梭菌引起
6仔猪血痢疾 \/ 出血性痢疾,由猪痢蛇形螺旋体引起。
(1)眼观:
1肠腔内容物混有血液
2肠粘膜肿胀,暗红色或黑红色
3肠粘膜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4粘膜下层水肿,呈胶冻状
(2)镜检:
1肠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2粘膜和粘膜下层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出血。
4.纤维素肠炎
1炎性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
2纤维素与白细胞、坏死上皮细胞一起形成膜状物,即假膜。
3假膜易于剥离→浮膜性肠炎
4假膜难以剥离→固膜性肠炎
(1)眼观:
1 浮膜性肠炎:
1肠粘膜表面有纤维素性薄膜附着易于剥离。膜状物可随粪便排出。
2粘膜肿胀、充血、出血、糜烂。
2 固膜性肠炎: 病灶部位粘膜坏死,表面粗糙不平。
(2)镜检:
1肠粘膜坏死,有大量纤维素渗出物
2组织中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
猪瘟:局灶性固膜性肠炎,大肠中可见局灶性坏死溃疡灶。
小鹅瘟:小肠内形成栓塞物。坏死粘膜与纤维性渗出物一起凝结成香肠状物堵塞物,堵塞肠腔。
鸡新城疫:枣核状坏死、溃疡、出血性。
第二节 肝炎
1.分类
1.1 按疾病进程可分为: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1.2 按病原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分为:
1传染性肝炎
2中毒性肝炎
2.传染性肝炎
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
可分为:
1病毒性肝炎
2细菌性肝炎
3霉菌性肝炎
4寄生虫性肝炎
2.1 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1犬传染性肝炎→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2鸭病毒性肝炎→鸭肝炎病毒
3鸡包涵体肝炎→鸡腺病毒
犬的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
病理变化
(1)眼观:
1肝脏肿大、质脆,边缘钝圆、被膜紧张、切面边缘外翻。
2肝呈黄色或土黄色(变性)
3肝表面、切面往往有坏死灶,有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2)镜检:
1肝小叶内有坏死灶及出血。
2肝细胞广泛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
3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2.2 细菌性肝炎→细菌引起
1化脓性细菌:引起化脓性肝炎。肝脏中形成大小不等的脓肿。
2沙门氏菌:引起肝炎,肝脏中出现多数坏死灶。
3禽巴氏杆菌:引起肝实质坏死,肝表面,切面上密集的点状坏死灶。
病理变化
(1)眼观:肝脏肿大,表面、切面有坏死灶、出血点。
(2)镜检:肝细胞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
2.3 霉菌性肝炎
黄曲霉菌、烟曲霉菌等真菌引起。
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出血、坏死
2间质小胆管增生、淋巴细胞增生
2.4 寄生虫性肝炎
鸡的盲肠肝炎: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肝肿大,表面形成圆形凹陷的坏死硬币状。盲肠充血、出血、水肿,肠壁增厚,肠管增粗、硬实。
3.中毒性肝炎
1由各种毒性物质引起的肝炎,如:化学毒物、代谢毒物、霉菌毒素、植物毒素等。
2化学毒物:磷化锌、氯仿、酒精、甲醛、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汞剂、铜、砷、棉酚。
第三节 肝硬化
1.概念: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弥漫性变性坏死后,继而结缔组织广泛增生以及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使肝脏变硬、变形称肝硬化。
2.病理变化
(1)眼观:
1肝体积缩小,质地坚硬,肝被膜增厚;表面不平有凹陷以及突出而呈小节状或颗粒状的肝细胞结节。
2切面可见淡灰白色的结缔组织条索
(2)镜检:
最明显的病变是结缔组织增生。结缔组织增生,逐渐伸展,将肝小叶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小岛,即“假小叶”、假小叶小,无中央静脉。
3.原因和类型
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门脉性肝硬化
1最常见的一种肝硬化
2首先汇管区和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以假小叶为主要特征的肝硬化。
3.2 坏死后肝硬化
在肝组织坏死基础上形成的。坏死组织被增生的结缔组织所取代。
3.3 淤血性肝硬化
肝脏长期淤血→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
3.4 胆汁性肝硬化
胆道慢性阻塞→胆汁淤积→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
3.5 寄生虫性肝硬化
1肝片吸虫、血吸虫、蛔虫等寄生在肝内引起。
2肝片吸虫在胆管内生长,引起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