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 > 病理学知识点(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节 血栓形成

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一、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

1.三个条件

(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2)血流状态改变

(3)血液凝固性增高

1.1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重要、最常见)

1.1.1 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

1激活凝血因子 x2

2激活凝血因子 V2

3激活血小板

1.1.2 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可激活凝血因子 x2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1.1.3 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 V2,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1.1.4 血小板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接触活化,血小板活化后粘附于内皮下的胶

原纤维上,血小板彼此黏集成堆,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堆黏附于内膜表面,成为血小板血栓。

1.2 血流状态的改变

1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在血流的中轴流动(轴流),外围是一层血浆带(边流),即使内皮细胞受损也不容易形成血栓。

2当血流缓慢或血流产生漩涡时,血小板得以进入边流,增加了和血管内膜接触机会。

1.3 血液凝固性增高

体液大量丢失,血液浓缩,血小板相对增多,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几种类型:

1.白色血栓:1即血小板血栓。纤维蛋白使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不易脱落。

2血小板血栓外观灰白色,质地较坚实,称为白色血栓。

3光镜检查,白色血栓呈淡红色,均匀一致,无结构。

2.混合性血栓:白色血栓形成后,血流变慢,出现漩涡。血小板凝聚与红细胞凝集交替进行。形成白色与红色条纹交替的层状结构,称作混合性血栓。

3.红色血栓:混合性血栓阻塞官腔,血栓下血流缓慢,停止,血液凝固而形成。

眼观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与血凝块相似,陈旧的红色血栓水解被吸收,变得干燥无弹性。

白色血栓→混合性血栓→红色血栓

4.透明血栓:1微血栓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

2光镜下,微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毛细血管内充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透明物质。

血栓与血凝块区别

1血凝块 2血栓

表面 1光滑、湿润 2无色泽,干燥

质点 1有弹性,柔软 2无弹性,较硬

色泽 1均匀一致,暗红色 2白色,红白相间

联系

1与血管不粘连,易剔除

2与血管壁紧密相连不易剔除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1纤维蛋白溶解酶(纤维酶)降解纤维蛋白,将血栓溶解。

2血栓内的白细胞崩解,释放蛋白分解酶使血栓溶解。

3小的血栓可完全被溶解、吸收。

2.机化与再通:

1血栓机化:血栓形成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从血管壁血栓附着。

向血栓里面生长,形成内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血栓。

发生机化

2再通:血栓部分被溶解,吸收,内部出现裂隙,血管内皮细胞覆盖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

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中新生的毛细血管互相沟通。

3.钙化:血栓内钙盐沉着,形成坚硬的钙化质块。在静脉内称静脉石,动脉内称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影响

1.有利方面:止血,在破裂口处形成血栓,起止血作用。

2.不利方面:

(1)

1阻塞血管腔

2静脉血栓引起局部淤血

3动脉血栓未免受阻塞,引起缺血

4完全阻塞,引起梗死

(2)形成心瓣膜病,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引起瓣膜粘连肥厚,皱缩,变硬,造成瓣膜关闭不全或瓣膜狭窄

(3)出血、休克

微血栓广泛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和休克。

第四节 栓塞

栓塞:在循环血流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物质称拴子。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静脉和右心内的拴子,在肺内形成栓塞。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

血栓引起的栓塞。最为常见,占栓塞的 99%

2.脂肪栓塞:

1脂肪滴形成栓塞。管状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时,脂肪细胞破裂,脂滴进入血流而形成。

2血脂过高。游离出的脂肪滴所形成。

3.气体栓塞:

1多呈空气进入血液循环

2静脉注射时空气排出不尽,或将空气注入血流均可形成气体栓塞

3少量气体可被溶解,大量气体可致死

4空气进入右心后,空气与血液共同形成大量泡沫,阻塞肺动脉出口,导致死亡,尸检可见右心腔有泡沫状血液。

4.其他栓塞:肿瘤细胞,寄生虫,虫卵,细菌团块等均可引起栓塞。

影响:当缺乏侧支循环时,引起梗死

第五节 梗死

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缺血,缺血程度较轻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严重时引起组织坏死。

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管阻塞,动脉血流断绝,组织因缺血而发生的梗死。

不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不同。

一、梗死原因

1血栓:常见原因,心肌梗死,脑梗死

2栓塞:各种栓子阻塞血管腔引起梗死

3血管受压闭塞:压迫引起管腔闭塞

肠套叠:肠扭转时肠系膜动脉受压引起肠梗死。

→管壁变厚,管腔变小

4动脉痉挛: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动脉痉挛,可引起心肌梗死(1)

人最常见:心肌梗死+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血管梗死→心肌梗死(2)

二、梗死病变与类型

1.类型 根据含血量分为:(1)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

(2)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1.1 贫血性梗死:含血量少者,颜色灰白。

条件:1组织致密 2侧枝少

当动脉阻塞时,梗死灶内缺血,呈灰白色,发生凝固性坏死

容易发生的部位:心、肾、脑等

1.2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内出血,含血量多者,颜色呈暗红色

条件:1严重淤血(先决条件)

2组织疏松

容易发生的部位:肺和肠+脾→致密,多血,很容易发生坏死

2.病变

2.1 贫血性坏死

形状:

1与器官的血管分布特点相一致,多数器官(脾、肾、肺)的血管呈圆锥分布,梗死灶也呈圆锥形,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底部则为该器官表面切面呈扇形。

2心脏: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心肌梗死灶形状,亦不规则或地图形

颜色:灰白色,与正常组织之间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质地:1心,脾,肾的梗死为凝固性坏死,较干燥,质硬

2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质软

镜检:1心,脾,肾发生凝固性坏死,细胞核发生崩解,胞浆嗜伊红染色,均匀一致,组织结构轮廓尚在

2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有充血出血反应(炎症反应→修复)

2.2 出血性梗死

常发生于肠和肺

颜色:梗死灶内出血呈暗红色

镜下:凝固性坏死,出血

三、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影响:1梗死时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发生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

2肾,脾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不大

3心肌梗死严重影响心功能

4脑梗死时相应部位的机能丧失

结局:梗死灶被肉芽组织所取代,大的梗死灶由肉芽组织包裹,脑梗死液化,形成囊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