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 > 第二章 肝功能不全(2第三章 肝炎(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章 肝功能不全(2第三章 肝炎(1)

(二)对机体机能活动的影响

1.血液学改变

肝功能不全时,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缺乏造血所必需的原料,如蛋白质、维生素、酶类等,因此红细胞生成减少,常有贫血现象。

另外,维生素K缺乏及凝血酶原等多种凝血因子生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使机体伴有出血倾向。

肝功能不全时,由于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发生障碍,因而血中胆红素含量增多,引起黄疸现象。

2.脾脏功能改变

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引起肝功能不全时,常伴有脾脏的某些变化,如急性肝炎时常见脾脏巨噬细胞增生;肝硬化时则常伴有脾窦扩张、脾索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脾脏机能亢进等肝脾综合征,从而引起脾脏功能的相应改变。

3. 胃肠道功能改变

门静脉循环障碍可造成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以及胃肠道分泌、吸收、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常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状。由于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从而影响脂类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等脂类相关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4.心脏血管系统功能改变

肝功能不全时若伴有胆汁在体内潴留,由于胆汁盐对迷走神经和心脏传导系统的毒性作用,以及水盐代谢紊乱,常出现心动缓慢、血压下降、血管扩张、心脏收缩力减弱等变化。

5.肝脏防御功能改变

肝脏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器官,体内、外的许多有毒物质可通过肝脏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方式转化成无毒或毒性较低的物质。

肝功能不全时,进入体内的大量毒性物质不能经肝脏有效地进行生物转化而直接进入大循环中,同时,由于肝脏合成尿素发生障碍,容易引起机体的中毒现象。

严重肝病时,肝代谢药物的能力下降,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延长多种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导致药物蓄积,因而增强某些药物,尤其是镇静药、催眠药等的毒性作用,而易发生药物中毒。

另外,由于肝功能不全造成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免疫反应性降低,机体抵抗感染能力下降。

枯否氏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能吞噬血中的异物、细菌、内毒素及其他颗粒物质。门静脉中的细菌约有99%在经过肝窦时被吞噬。因此,枯否氏细胞是肝脏抵御细菌、病毒感染的重要屏障。

在严重肝功能障碍时,由于补体不足以及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减少、枯否氏细胞的吞噬功能受损,因此机体感染的概率增加,肝病常常并发感染引起菌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尿道感染等。

6.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

发生肝病时,从肠道吸收的蛋白质终末代谢产物(如氨、胺类等毒性物质)不能通过肝脏进行生物氧化作用,因而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功能障碍,以至出现以昏迷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症状,称为肝性昏迷,或称肝性脑病,动物出现行为异常、烦躁不安、抽搐、嗜睡甚至昏迷。

第三节 肝 炎

肝炎(hepatitis)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向质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炎症过程。

肝脏内炎性病变的性质和分布通常由侵入途径、宿主的炎性反应、感染源(如病毒、细菌或真菌)的性质以及它们与肝脏内特定细胞类型的关系所决定。

血源性感染往往导致病变的随机多灶性分布。

胆道的严重感染可能影响整个门脉系统并延伸至邻近的实质。

穿透性伤口会导致肝包膜上明显的有或无坏死的炎症离散区,并延伸至肝实质。

肝损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炎症的累及模式、炎症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或巨噬细胞)、坏死或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再生以及病原体的存在等。

急性肝炎以炎症、肝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为特征。

炎症细胞的比例和类型因炎症的原因、宿主的反应、病变的阶段或年龄而异。

炎症类型的表征通常需要显微镜下的评估。

在许多形式的急性肝炎中,特别是细菌和原虫感染,通常情况下为中性粒细胞积聚,如新生仔畜,尤其是小牛、羊羔和小马驹常常会通过脐静脉而感染细菌,如大肠杆菌、病毒性感染(如多种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更常见的特征是坏死和凋亡,炎症或淋巴细胞浸润极少。

慢性肝炎是由于抗原刺激的持续存在而引起的持续炎症。

慢性肝炎以纤维化为特征,通常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单核细胞的浸润为主,常有再生。

中性粒细胞常存在于某些慢性的未治愈的肝脏炎症中,如某些犬慢性肝炎。

一、原因和类型

引起肝炎的病因很多,根据病因把肝炎分为传染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2类。

(一)传染性肝炎

由病毒、细菌、寄生生等引起

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heptitis)是指由生物性致病因素(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动物传染性肝炎中以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因素最常见,因此临床上常有细菌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和寄生虫性肝炎之分。

1.细菌性肝炎

很多细菌均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沙门氏菌、坏死杆菌、结核杆菌、巴氏杆菌、化脓棒状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禽弧菌及钩端螺旋体等都可引起肝炎。

细菌性肝炎主要以变质、坏死和形成肉芽肿为特征。

细菌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包括门静脉、新生儿脐部静脉感染、肝动脉、胆道系统上行感染等到达肝脏而形成脓肿。

2.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因素,尤其是某些对肝脏组织具有明显亲嗜性的病毒,往往在引起相应传染病的同时,可在毒血症的基础上促发特定的病毒性肝炎。

疱疹病毒通常感染新生儿或胎儿而导致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包括流产性马疱疹病毒(马疱疹病毒1型)、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牛疱疹病毒1型)、山羊疱疹病毒、犬疱疹病毒(犬疱疹病毒1型)、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病毒(猫疱疹病毒1型)和伪狂犬病病毒(猪疱疹病毒1型)等。

疱疹病毒感染途径包括胎盘暴露、产道、与受感染的同窝仔畜及口鼻分泌物接触等。

此外,鸡包涵体肝炎、鸭病毒性肝炎、犬病毒性肝炎、牛和绵羊的裂谷热和兔瘟等病毒性传染病过程中,常伴有肝炎的病变。

3.寄生虫性肝炎

多见于原虫感染和某些寄生虫的幼虫移行引起。

如弓形虫、兔球虫、鸡组织滴虫感染以及动物蝈虫的移行等均可引起寄生虫性肝炎。

(二)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以外的其他毒性物质所引起的肝炎。

主要是一些亲嗜性的化学物质、霉菌毒素、植物毒素及机体代谢产物。

1.化学药物及毒物

农药、四氯化碳、氯仿、硫酸亚铁、铜、锑、磷、砷、汞、棉酚、煤酚、某些抗生素、呋喃类药物等长期过量使用,均可使肝脏受到损害,引起中毒性肝炎。

与肝炎相关的药物有:三氟溴氯乙烷、异烟肼、利福平、酮康唑、阿米替林、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等都可能引起肝炎。酒精也是引起肝炎的常见原因。

2.代谢产物

由于机体物质代谢障碍,造成大量中间代谢产物蓄积。这些中间代谢产物可引起自体中毒,此时常发生肝炎。

3.植物毒素

动物常因采食有毒植物而引起中毒性肝炎,如野百合、野豌豆和小花棘豆等。

4.霉菌毒素

一些霉菌如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镰刀菌、青霉菌等产生的毒素。

黄曲霉毒素通常在被真菌污染的饲料的储存过程中产生,特别是在潮湿的条件下,可能存在于许多作物中,包括玉米、花生和棉籽,动物摄食由上述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常可发生肝炎,在犬类可导致严重的急性毒性暴发。

二、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实质损伤为主,即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等。

1.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可分为4种模式,即随机性、区域性、桥联性和广泛性。

(1)随机性肝细胞变性和\/或坏死

特征是在整个肝脏内存在单个肝细胞或多灶性坏死。

这些区域在肝脏中随机分布,在肝小叶内位置不固定。

这是许多传染因素造成的肝损伤的典型模式,包括病毒、细菌和某些原生动物。肝脏表面可见明显的散在苍白色或暗红色(较少见)病灶。

大小可从几微米到几毫米。

(2)区域性肝细胞变性和\/或坏死

区域性肝细胞变性和\/或坏死的特征是损伤发生在肝小叶特定区域内的肝细胞中。

这些区域包括肝小叶中心区域、肝小叶中间区域和门静脉周围。

病变区域呈灰白色,肝脏轻度增大,边缘钝圆,质脆易碎,肝包膜和切面上的肝小叶明显。

一旦肝小叶特定区域的肝细胞坏死,就会导致血窦扩张和充血,使受影响的区域呈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