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雪狼部落气势汹汹而来,连夜吃了一场败仗,粮草又被烧毁大半,在山顶停驻半日,第二日下午便撤兵退回山下去了。
探马将山上消息报到,马隆言道:“敌军铩羽而归,必有图谋,极有可能是去联合其他部落人马了。”
李毅点头道:“不错,雪狼部落周边还有大小部落七八个,若是集合起来,人马恐怕还会超过两万。”
马隆言道:“过了塔尔山就是小昆弥领地,虽然大小昆弥合并,但依然各领其地,如果小昆弥旧部同时出兵,不可小觑。”
李毅言道:“我马上带人去打探动静,听说赤谷城那边的细作已经有了动作,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等大将军击退丁零人,便可出兵了。”
李毅才走,乌兰百克满面春风地小跑过来,大笑道:“孟将军,好消息,好消息啊!”
马隆擦拭着刀刃问道:“可是丁零军败了?”
乌兰百克连连点头:“对对对!国师果然离开,三千人就打败了两万人的丁零军,听说还收服了薛延陀部落,又有了三千多丁零军,他们可不比乌孙人弱。”
孟观想不到刘封竟打了这么一场胜仗,前后不过十天时间,比起自己的战绩,又高明了许多,慨然叹道:“国师收服丁零所部,想必不日便会来塔尔山会合,我们也要早做准备才是。”
乌兰百克忙问道:“我们现在要做些什么?”
孟观略作思索,吩咐道:“如今雪狼部落的人退走,钩镰兵也已训练初成,我们可于山上重新垒营扎寨,等候国师到来,大概也要到转守为攻之时了。”
乌兰百克如今对孟观言听计从,立刻躬身道:“好,我马上去安排!”
坚昆军随后也连夜上山扎营,俘虏的一千多乌孙军除去伤兵者,还有八百多人可做劳力,帮忙运输物资,修葺营寨。
原本孟观训练的就有八千人,只从中挑选出三千编为钩镰兵,其余的士兵虽然没有入编,但在孟观的训练之下也初步懂得阵型战法,不再像原来形同散沙,坚昆的兵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三日之后,刘封带领的人马到了塔尔山,共有五千坚昆军和三千丁零军合计八千人马,加上原本的守军,人马近两万,终于和乌孙有了一战之力。
孟观等人迎接大军上山,营寨早已修葺完毕,地址选在原来两军中间的空地上,比原先扩大了一倍,四周用石块土坯垒砌高墙,搭建茅房营寨,虽然简陋一些,但在这炎热天气却足够屯兵。
原本还算宽敞的营寨,又增加一倍兵力之后显得拥挤不堪,刘封让部分士兵在寨外驻扎,召集众将商议进兵之事。
孟观在塔尔山之战早已报知完颜亮,刘封自然也了解情况,他以一千守军两次大破乌孙军,又在山中设伏,用火计重挫敌军,能文能武,心中颇为欣慰。
孟观不愧为西晋名将,能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起来,除了他之外,羊祜的统兵调度,胡奋、罗宪等人的实力也都渐渐显露出来,虽说坚昆的兵力不占优,但这些将领越来越可靠,刘封也信心愈足。
完颜策原本还在担心雪狼部落,没想到孟观竟以一人之力将其大军击退,加上这段时间在军营中所见,方知这汉军使者团中藏龙卧虎,个个身怀绝技,就是那名医者,也治好了几位大臣的痼疾,朝中人称神医。
塔热尔也没想到一趟龟兹之行竟会请来这么多高人,彻底改变坚昆命运,这次坚昆的转变,将来在历史上必定有他重重的一笔,是他当机立断见了大将军刘封,才有了这个转机,否则如今坚昆恐怕已经风雨飘摇了。
转眼之间就收服丁零,击退乌孙,两大劲敌轻松被破,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塔热尔也觉得面上有光,笑道:“坚昆能得到国师和几位将军相助,看来中兴之期不远了,我们不会忘了诸位的恩情。”
完颜策等人也纷纷点头,另一边坐着的同罗哥契竟有些羡慕,这几天大家相处,交流了解之后,彼此间的隔阂消除不少,其实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族群更加壮大,得到更好的草地和水源,让族人过上好日子,现在有了大汉这个靠山调停监督,反倒让他们心中有了保障,敌意也就渐渐减小,开始为将来的利益做谋划。
听了雪狼部落的战绩,同罗哥契似乎找到了一丝安慰,笑道:“在下两万兵马被国师击败,确实是不懂兵法,技不如人,雪狼部落趁虚而入,却被一千人连败两次,传出去恐怕要被其他乌孙人笑话了。”
完颜策叹道:“孟将军两次以少胜多,助我军威,又在五里沟设下埋伏,不费一兵一卒就杀败乌孙主力,还抓了一千多俘虏,中原的兵法果然厉害。”
孟观抱拳道:“知水火之变,可以制胜!水火之计,在中原由来久矣,此计其实并不出奇,只是雪狼部落过于自大罢了。”
羊祜在一旁笑道:“惟水火无情,可得奇胜,乌孙称霸天山以北,勇而骄横,本有轻敌之心,骄兵焉能不败?”
塔热尔问道:“我听说中原兵法极多,出奇制胜,令人防不胜防,孟将军的计策,也是在兵法中么?”
众人相视一笑,行军布阵贵在临机应变,审时度势,要说每一次行军能和哪条兵法吻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岂不成了纸上谈兵了?
王浑看那几人好奇的神色,觉得此事正是彰显中原文明之时,轻咳一声言道:“骄兵之计,其实孙子兵法早有阐明!春秋末,吴子问孙武曰:敌勇不惧,骄而无虑,兵众而强,图之奈何?
孙武答曰:诎而待之,以顺其意,无令省觉,以益其懈怠,因敌迁移,潜伏候待,前行不瞻,后往不顾,中而击之,虽众可取,攻骄之道,不可争锋。
孟将军此次用计,可谓得其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