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安城地处内陆西北,又是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地带,下过一场秋雨,早晚就要穿上厚衣服了。

即便是物资不丰富的年代,有上面出面,他们这群人还是都分到了所需物资。

物资准备好了,人员也都到齐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进山。从安城到目的地,还有一百多公里,又大多都是山路,所以这条路并不好走。

可这条不怎么好走的路,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人很多,可是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总不能这么多人跟个无头苍蝇一样的,就直接进山吧。

所以宫庆拿到地图,开始跟众人商量进山路线,以及进山以后的行动安排。

到处都在破除封建迷信,也不知道山上那几座坛观寺庙,都是否完好,要是不完好,又是破损到什么程度了,都要有应对方案。

娄玉城和邱安明的任务,就是照顾两位老人,所以行动计划这些,他们连听的份都没有。既如此,他们正好去邮局,去给家里发个电报报平安。

娄玉城甚至还拿了自己攒下的钱票,买了几包安城本地的红枣,从邮局寄了回去。

邱安明在一旁看着,牙齿虽然泛酸,却是喜闻乐见:“阿城,加油啊,虽然我小姨家里孩子多,可让我看,小姨会教孩子,我那几个表弟表妹们,以后肯定不会差!你要是对倩丫头不好,小心我们这么多兄弟姐妹找你算账去!”

娄玉城听到他这般说,反而很开心,姚倩的亲友团们,仿佛早就拿他当成自家人了,要不是如此,这回出来专门照顾两老的事,也不会落到他头上。

年纪轻轻的,万一老爷子有个好歹,苏家人要不要算到他头上?这些事情虽然大家没有明说,可是懂得都懂。

俩人哥俩好一般从邮局出来,还去国营饭店吃了一顿本地美食。当然了,吃完还要捡两样宣软好消化的食物,给两位老人带回去。

第一天进山筹备会议结束了,要问什么时候进山?抱歉,讨论会意见不统一,还不能形成会议报告,也无法传达什么会议精神。

于是大队人马在安城盘桓了近十天,才算出来一个章程。秦岭内部山头众多,他们这些人员,谁要去哪里,和怎么去,去了以后干什么,怎么做,都有了方向。

就在此时,遥远的姚家大队,中秋节已过,有邮递员来家里送包裹单。上面的名字,写的竟然是姚倩。

此时家里收外面的信件,收件人一般都是家里的长辈男性,作为一家之主。再者说,乡下人不识字的多,更没有签字一说,都是按个手印就算数了,讲究些的,刻个男人名字的章。有时候男人去了南海,上了口岸,要给家里寄东西,家里的婆娘媳妇就会拿着章子,去邮政局领取。

邮递员也经常来姚家大队送信件,经常来,人面上也渐渐都认识了。名字一般都是家里的大人,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女娃的名字。他不认识。

打听之下才知道,这是姚德业家的大闺女。

邮递员奇怪,送上单子,让姚倩签字的时候,还一直盯着她看了半天。

姚倩当然觉察出来了,问道:“叔,您怎么一直看我?我脸上有东西?”

邮递员摇摇头:“你家也有意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孩子本人收东西的。你家大人也真行。”

姚倩知道是谁寄来的,一看上面的字迹,就已经认了出来,便笑了笑,拿了单子就去了邮电局,领了个不大不小的包裹回来。

拆开包裹,里面却都是些品质很好的红枣。东西上面还放了一封信,信封没有封口。

姚倩就知道,这是娄玉城到了安城,电报快些,报平安的电报早就收到了,可是电报又只有四个字——“诸事平安”。没想到他还挺有心的,后面又寄来了这封信,能多写些细节。

既然是没封口的信,姚倩就直接递出去,让苏怀兰先看。苏怀兰也不是那老古董的人,便让她自己看,看完告诉她一声,两位老爷子路上都怎么样。

姚倩也就没客气,信里确实写了更多细节,他们一路经过哪些地方,见了哪些人,尽管是报喜不报忧,但是也很客观的说了,两老一路上都不错。

信的最后,说到他们会在安城休整几天,再进山。说到这里,又闲来一笔,好像问了一句题外话——“要是姚爷爷方便讲,我想知道,他当年是怎么救下那家人的。”

那家人是哪家人?不光姚倩一想就猜到了,家里其他人也都想到了——关家人。

对啊,爷爷从来没提过当年的细节,可是每年遇到年节,关家人都会送来礼物,有时候厚些,可能这年他们家得势,偶尔也有不那么厚的年景,可能这年他们家自己也过的不算太好。

甚至关家还动过跟姚家结亲的念头,是什么样的大恩情,需要一直记挂这么多年呢?姚老头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怎么着,也该还清了吧!

当然这个事情也不好问得直白,见到姚老头,就开口问:“爷爷,当年您是怎么救了关家人,让他们家欠下这么大的人情,这么多年了,还念念不忘的呢?”

虽然苏怀兰让姚倩自己看信,可是看完信,她就要说说大概情况,两位老人别看年纪是那些人里年纪最大的,可是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头发全白,面色红润不说,脸上连皱纹都很少,让人实在猜不出他的年龄。

这些事都是奇闻轶事,姚倩跟家人说完,也要跟外婆家那边的人再转达一遍,当然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信直接送过去,反正也是没封口的。

于是不止姚家人,苏家人一众亲友都很好奇,当年的姚老爷子是怎么救人的呢?他一个老渔民,当时的渔船还比不上现在的大渔船,船小就意味着不能到太深的海里捕捞作业。

好奇心驱使,姚德业就提议:“要不然哪天家里做好吃的,请爹过来吃饭。我再把二哥请来,到时候话赶话,就来问这个事。我来问,我是儿子,要是我爹不想说,一下子就给我撅回来了。二哥不一样,我爹多少要顾忌亲戚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