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炸鸡与黑人
“可是咱们村里没钱。”
说了半天,三哥忽然说出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钱!
修水渠要钱,建磨坊要钱,购买猪仔更要钱,而村里恰恰缺钱。
之所以把杜云喊过来商议,为的就是赚钱,结果投入太大,他们根本没有资金。
“你没有上面有,可以申请上面拨款修路,总之各种借口总能找到。”
“这能行吗。”
“上面会不会同意,这就要看你能会不会说,放心,我会想办法的。”
此事当然不好办,但却不是没有办法。
杜家村靠近山后面是连绵的山丘,上面不适合种植庄稼,但完全可以在其中种水果。
口号他都想好了。
“兴修水利抗旱抗灾。”
“要想富先修路。”
“发展果树要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
咱可是从后来过来的,这些口号之类的,什么时候能缺。
特别是水果,你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种植水果,供给四九城,这是好事。
谁都知道现在国内的水果非常稀少,又要出口国外,很多人几年也看不到一个水果,如果能有点水果吃再好不过。
当然这是大环境上如此。
至于真实情况,五零年的时候国内水果产量高达一百二十万吨。
这数量多不多?一百二十万还是吨啊!
对个人而言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个大型果园都没办法生产这么多水果。
但放到全国平均每年每人几斤,就这还是没有往国外出口的情况下。
大多数人其实一年吃不上一个水果,如果杜家村能建设一个小果园,供给四九城总是好的。
将来还是能让上面予以一定的支持。
第二天杜云就给三哥送来两瓶红酒一些稀缺好东西,让他去拜访领导,获取支持兴修水利建设果园的事。
不管能获得多少资金支持,又能贷多少款项,有总是好的,总好过一点没有,纯凭杜家村硬扛。
当然该给钱还得给钱,只不过咱们是亲戚,你给的少点没问题。
这天杜云去厂里上班,就看到厂里一群人热热闹闹不知在干什么,笑着摇摇头,准备去采购科领取今天的采购任务。
孙科长早已急的不行,看到他过来,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塞给他一沓票。
“你总算回来了,快点帮忙弄点西瓜、红酒,再弄点好吃的。”
“干什么?”
杜云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他为何忽然急成这样。
“你没看那边乌泱泱一片,咱们厂有人来参观学习指导工作。”
“弄什么好东西?又是什么人过来参观学习。”
“一个黑人,以两个北方来的专家,咱们厂准备扩建,上面特地调了两名专家过来指导工作。”
“哪来的?”
杜云懵了,这年头国内还有黑人吗,至少他是第一次听说,怪不得人们都过去查看情况,昆仑奴啊,换成谁也得过去凑热闹。
“那是你没见识,是当年跨过鸭绿江以后抓的俘虏,人家看咱们社会主义好,选择留下来,没有回去。”
我去,国宝啊,稀有动物,怪不得这么多人看。
放着好好的漂亮国不回,非得留下来吃苦,听着很扯淡,杜云却知道的确有,只不过数量较少。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没有,总有人感觉这里才是最好的,然后选择留下。
有几个甚至在国内结婚生子,生活的非常美满。
只不过数量较少,很少有人能接触触到他们,不知道而已。
“那你打算弄什么好吃的给他们?”
“当然是炸鸡,我听说过他们那边都喜欢吃炸鸡,另外再弄两个西瓜,现在有刚过完年,能有罕见的西瓜给他们吃,也能表达咱们对他的欢迎。”
杜云满头黑线,人家的确很喜欢吃炸鸡,但你得看地方,漂亮国那边炸鸡可是跟黑皮肤联系到一起。
当年漂亮国农奴制时期,当时黑人被大量奴役,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黑人虽然承担这主要劳动工作,但是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待遇。
当时为了解决“食物”问题,美国农场主就想到用西瓜,不但价格低廉,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
同时为了保持黑人的体力,搭配上廉价的鸡肉,就这样形成了黑人奴隶时代的特色饮食,西瓜配炸鸡。
之后虽然废除农奴制度,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升,白皮依旧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黑人不配和他们平起平坐,通过西瓜和炸鸡来羞辱黑人。
双方出现“争执”的时候,就会拿西瓜和炸鸡来羞辱对方,久而久之这两种食物就变成了“歧视行为”。
孙科长非常好心的将两样都给占了,你想想人家看到西瓜和炸鸡是什么滋味。
不是有心的,可你的确干了,人家看到能不膈应才怪。
见他没有行动,孙科长询问道“怎么样?能不能做到?”
那个我该怎么说,说不能做到,这是任务啊,你敢说做不到可能吗。
孙科长给票又给钱的,已然说明问题,办好了剩下的钱票都是你的,办不好,弄死你。
谁让他想要的东西太过稀少,除了他没有人能弄到。
“想什么呢,快点你可得想办法一定弄到。”
“西瓜我倒是能够弄到,不过我听说过一件事。”
杜云小心的将其中原因说清楚,然后说“当然我只是从书上看到的,可能是假的,你看咱们是买还是不买?”
孙科长脸都黑了,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你弄来好东西招待,的确很好,回头结果发现人家这是对人家的歧视,咱能行吗?
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人家大方的原谅你的失误,不追究你的责任。
他是想从中获得好处,不是被人原谅你的错误。
大不了再选择别的,又何必非得是炸鸡呢。
“你看着弄点好的,至于西瓜就不要买了。”
杜云当即答应下来,表示这就去办,心里却高兴不已。
这可是工厂扩建,接下来当然是招工。
现在扎钢厂才三千多人,等到六十年代,就已经扩展到过万人。
咱不能在后面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