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这次没有再一路南下,而是直接飞回了特区,华科光电成立之后,后续几个工厂就马上要开始建设,诸多的技术研发工作也要尽快就要启动,陈兵需要回去坐镇安排。
去年陈兵一直在外面跑,谈了很多的合作内容,建设了不少的研发中心,但除了那个计划中的第二家半导体工厂之外,陈兵却几乎没有建什么工厂。
这次陈兵要新建的工厂,不止一家,而是一系列多家工厂。
第一个就是光纤生产工厂,第二个就是照明工厂,这两个工厂都将隶属在华科光电下面,技术也都是从飞利浦引进的。
飞利浦与英豪合作已经三年了,合作的领域也非常的广泛,时至今日,飞利浦已经成为陈兵在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陈兵之所以与飞利浦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飞利浦的经营策略相对比较开放,对于对外技术授权,或者设立合资公司一起经营,都比较容易接受。
欧洲的科技企业不少,但其中飞利浦是比较特殊的一家。
首先就是飞利浦的历史足够悠久,而且在各种技术方面的积累,其实也一直都十分的雄厚,在欧洲的诸多科技企业中,也一直是保持在头部集团之中。
但飞利浦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做为一个荷兰公司,背后能够得到的支撑其实是比较脆弱的。
荷兰是一个只有几千平方公里,不到两千万人口的小经济体,在欧洲内部其实一直并没有多大的话语权。
荷兰曾经有“海上马车夫”的绰号,与葡萄牙、西班牙一样,在大航海时代的早期都曾经风光一时,也曾占有不少的海外殖民地,但后来又逐渐衰落,被欧洲几大强国所压制。
祖上富过还是能够留下不少余荫的,荷兰早早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也有不少全球知名的企业。飞利浦就是荷兰电子产业的典型代表。
荷兰本土市场狭小,也就迫使飞利浦很早就开始了全球化的经营。
而荷兰的话语权不足,在飞利浦全球化经营过程中,能够给予的支撑不足,也使得飞利浦在全球化经营的过程中,不得不与当地的势力进行更多的结合,这也是飞利浦在全球到处都是合资公司的原因。
飞利浦的业务范围非常的广泛,对于先进的科技追踪也非常的积极,这是飞利浦一直能够保持相当技术竞争能力的原因所在。
但荷兰底气不足,飞利浦在全球的竞争中,也就很难强势的起来,在诸多的消费电子领域,飞利浦可以作为领头羊存在,但一旦进入更重要的一些战略技术领域,飞利浦就最多只能作为头部玩家之一。
这也就是飞利浦一向对于各种专利看的不紧的原因,即使掌握了技术的领先优势,飞利浦也很难去追求过高的垄断利润。
既然如此,还不如将这些技术优势,尽快变现成看得到的专利授权费用。
后世,曾经全球知名的飞利浦,其实已经衰落的很厉害,甚至到处去授权飞利浦的品牌了,这其实不仅仅是公司经营的问题,背后还有隶属于小经济体,缺乏支撑的原因。
英豪是注册在香江的,其实一直是在两个阵营的夹缝之间,寻求左右逢源,像飞利浦这样根基薄弱,但技术实力不错的公司,自然就成为了陈兵最喜欢的合作对象。
历史上,飞利浦也是内地的技术引进大户,在内地设立了很多的合资厂,内地不少技术其实都是从飞利浦引进进来的。
这次陈兵与飞利浦的合作,就是同样采用了合资工厂的形式,陈兵出的资金比较多,在合资工厂里占有65%的股份,而飞利浦则主要出技术,占有35%的股份。
这个由华科光电与飞利浦合资的光纤工厂,规模并不小,注册资金起步就是2.5亿人民币,陈兵向华科光电投资的5亿人民币,直接拿出了一半用于投资到了这个工厂里。
光纤的生产,其实有三个主要的生产环节,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
其中光纤预制棒是技术含量最高,也是利润最高的环节所在,大概在整个产业链中会赚走70%的利润。
至于用预制棒拉出光纤,用光纤再制造成光缆,其实技术含量就没有那么高了,已经属于比较低端的制造业了。
光纤这个技术,从66年开始提出概念,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二十年了,自从70年康宁将这个技术真正产业化之后,就在全球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都有巨大的投入。
过去十几年年间,光纤的生产技术已经在全球普及开来,而不同的厂商也纷纷研发了自己的预制棒生产技术路线,康宁主要采用的是oVd法,霓虹发明了mcVd工艺,而以飞利浦代表的不少欧洲厂商则是采用pcVd工艺。
pcVd工艺,本身就是飞利浦在1975年发明的工艺方法,说不上是顶尖的技术工艺,但也绝对是当今比较主流的工艺之一。
到了80年代,其实各种预制棒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
历史上,内地的光纤产业在90年代开始起步,但其实整个90年代,内地的光纤产业主要还是以后两道拉纤和生产光缆为主,并未向上掌握到光纤预制棒的技术,大量的光纤预制棒都是需要依赖进口的。
直到新世纪之后,内地的光纤预制棒技术才取得了全面的突破,也逐渐将内地的光纤产业,真正推到了规模全球第一的位置。
历史上,飞利浦其实也与内地在光纤领域展开了合作,成立了长飞,那个时候,就是飞利浦提供预制棒,内地进行后道的加工。
之后内地想要谋求更核心的技术,与飞利浦产生了分歧,飞利浦就把持有的股份进行了全部转让,退出了长飞。
这次是陈兵与飞利浦在进行合作,陈兵是一向不会去做什么低端加工业务的,只要陈兵进入的领域,一定是要去掌握全面技术的。
英豪现在在全球电子产业中的地位,早就不在飞利浦之下,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明显超过了飞利浦,因此陈兵与飞利浦的合作中,其实是非常对等的,飞利浦也不敢要特意来占陈兵的便宜。
这个光纤工厂,从起步的时候,就是引入的全套生产技术,从光纤预制棒开始,会一直向下做到光缆的成品。
陈兵这次是引进的全套生产设备和技术,目的就是直接建成达到主流水平的生产技术能力,然后再依靠华科光电的技术力量,对这些技术进行全面的吸收。
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后续的自主研发,及设备国产化,以当前内地的工业基础水平,现在去想设备国产化的事情,还有些早了。
至于那个照明工厂,其实对于飞利浦来说,就是一个海外的合资工厂,让陈兵掌控了控股权的同时,也能够帮助飞利浦的产品,快速进入内地市场。
照明是飞利浦具有极大技术优势的领域,全球在照明领域能够与飞利浦进行技术竞争的公司并不多。飞利浦与灯塔的通用照明GE、欧司朗照明oSRAm,并称全球最领先的三大照明公司。
这次陈兵从飞利浦引进的照明技术,除了ccFL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节能灯。
陈兵对于传统的照明领域,并没有特别大的野心,这个产业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竞争格局也早就已经确立了,现在陈兵杀进去,也只能是经过苦战才能立足。
对于照明这种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行业,硬挤进去是十分费力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跟随技术革新的浪潮,在新的技术兴起时,凭借新技术的冲击,争取一块立足之地。
历史上,ccFL一度是Lcd的主要背光源部件,后来被LEd背光源全面的进行了替代。
节能灯其实在内地也曾经有一段时间的高速爆发式增长,但可惜,很快更加有优势的技术出现了,LEd以极快的速度,成为了照明领域新的宠儿,直接将节能灯挤到了过渡性技术的位置。
陈兵这次引入这个照明工厂,一方面是为自己的产业进行配套,保证ccFL的低成本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也是在为LEd这种更新的照明技术做准备。
陈兵在首都的私宴上,提到了四个英豪会重点进行研发长期技术方向,LEd、光伏、光传感器和激光。
陈兵说到这几个研发方向的时候,很低调,说是有一个成功就足够收回全部的投资了。
但其实在陈兵的心里却明确知道,这几个研发技术方向,都是未来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战略意义的方向。也都是陈兵野心勃勃要寻求的新的业务增长点。
LEd现在的重要性还不算突出,陈兵也只是在用LEd可以作为Lcd背光源为借口,但其实陈兵盯上的的却是LEd在照明、显示技术领域巨大的潜力。
未来几年,就是LEd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时间点,随着高亮度蓝光LEd被发明出来,LEd的应用前景也就会被迅速打开。
高亮度蓝光LEd,是LEd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节点。
而且英豪的体系内,对于蓝光LEd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基础和底蕴,陈兵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重要的技术方向。
英豪在LEd上的技术底蕴,是从RcA那里继承来的。陈兵购买RcA的半导体部门,其实带来了非常多技术储备,蓝光LEd就是其中的一项。
LEd的研发历史,其实已经很长了。而RcA在LEd的早期研发阶段,是作出过许多重大贡献的。
早在1955年,在RcA工作的鲁宾·布朗斯坦(Rubin braunstein)就发现了砷化镓半导体会发射红外线。
1962年,灯塔通用电气公司的员工尼克何伦亚克成功制造出了第一盏发光在可见光范围内的红光LEd灯泡,这也正式开启了LEd的发展历程。
其后,多种颜色的LEd被陆续发明出来,砷化镓二极管能够发出红光,碳化硅二极管能够发出黄光,磷化镓二极管能够发出绿光。而LEd的发光亮度,也在持续的提升。
但此时LEd的发展遇到了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蓝光二极管的研制,迟迟没有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单色光的LEd,应用领域是极其受限的,只能作为信号显示器件来使用,而只有发明了蓝光之后,才可能与红光、绿光共同合成白色的可见光。
对于蓝光LEd的研究,全球诸多的科学家和企业都投入了不少的资源和心力,但效果一直无法达到期望。
1971年,rcA实验室的pankove在研究发现了氮化物材料中形成高效蓝色发光中心的杂质原子,并研制出mIS(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GaN蓝光LEd器件,这就是全球最先诞生的蓝色LEd。
但RcA这个蓝色LEd器件其实只有象征的意义,因为发光效率太低,这个发明被没有展现出真正的实用性。
历史上,真正的蓝光LEd要等到80年代末,才被霓虹的赤崎和天野的研究小组,第一次发明出来。
而紧跟着,另一位霓虹的研究员中村修二,在1992年发明了高亮度的蓝光LEd。
正是凭借在蓝光LEd上贡献,赤崎、天野和中村修二,才共同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也可见蓝光LEd的价值之大。
而中村修二发明高亮蓝光LEd时的公司,日亚化学,原本只是一个小型的家族企业,却凭着将中村修二这个发明注册了专利,并率先实现量产,而迅速成长为了全球最大的LEd制造商之一。
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中村修二,与日亚化学这个全球最大的LEd制造商之一,围绕蓝光LEd的专利,还有一场科技界非常着名的撕逼大战。
中村修二在日亚化学工作期间,一直是最底层的研究员,不仅只能在地下室进行实验,而且经常受到经理层的欺辱。
等到蓝光LEd被发明出来之后,日亚化学用公司的名义注册了专利,但只给了中村修二区区两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141元)奖金。
感受到了极大不公的中村修二,后来干脆离开了日亚,远走灯塔到大学任教,并且愤怒之下,甚至放弃了霓虹国籍,加入了灯塔国籍。
而后来中村修二更是与日亚化学对簿公堂,并最终获得了8.4亿日元的高额赔偿。
从此之后,中村修二更是抓到机会,就炮轰霓虹的科研环境恶劣,霓虹企业恶劣压榨科技研发人员。所以那些喜欢吹捧霓虹科研体系的人,醒醒吧,天下的乌鸦其实是一般黑的。
这个八卦稍微扯远了一点,说回蓝光LEd的技术,蓝光LEd的发明,最主要就是围绕着氮化镓这个材料展开的,其实飞利浦、RcA很早就围绕氮化镓展开了蓝光LEd的研究,只是因为难度太高,在70年代末,两家公司都放弃了。
此后,其实两家公司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也就把LEd这个重要的产业机会,拱手让给了霓虹。
陈兵从RcA整体收购了半导体部门,也同样继承了RcA当年的那些研究成果,在蓝光LEd的研发上,其实是很有基础的。
蓝光LEd研发,历史上整整耗时了三十年,其中的难度自然是很高的,陈兵并不了解,这个研发过程中真正的技术细节,但却知道正确的技术路线,以及一些重大技术突破节点的大概内容。
凭着对这个正确技术路线的提前掌握,加上足够的研发资源投入,陈兵觉得还是很有希望,抢在霓虹人之前,将这个重要的科技成果发明出来的。
太阳能光伏就不用多说了,后世内地已经成为了光伏领域最大的生产国,也产生了诸多的知名公司,只不过光伏技术要实现产业化,距离还有些遥远,需要进入新世纪之后才会真正兴起,现在搞光伏更多是在进行技术底蕴的积累和储备。
至于光电传感器,其实种类非常的多,应用领域也非常的广泛,但最为普通大众所所熟知的就是光电成像用的传感器,因为这种成像传感器,可以用来生产风靡一时的消费电子产品--数码相机。
虽然后来数码相机在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就被手机拍照技术所取代了,但其实手机里沿用的还是这种光电传感器的技术,只是因为能够做的更小,更轻便,被融合进了手机的功能之中,不再需要一个单独的数码相机产品罢了。
数码相机是在90年代开始民用普及化的,在2000年之后迅速风靡,然后很快被手机拍照所取代,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产品,但其内在的传感器技术却没有被替代。
现在是1986年,数码相机还没有大规模的民用化,但其实关于数码相机的技术竞争,已经全方位展开了,现在英豪进入这个领域,其实已经是有些晚了。
数码相机的传感器技术,有两个技术路线,一种是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器件(ccd),另一种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其中ccd发展较早,早在70年代,灯塔的贝尔实验室就已经发明了ccd阵列。
在这个发明的基础上,1975年,灯塔的柯达公司,就发明出了第一台数码相机。
柯达是传统相机的霸主,随着数码相机的成熟,传统相机被数码相机迅速替代,也使得柯达公司迅速的衰落了下去。
但其实柯达早期在数码相机上,其实是投入了相当多的研发资源的。到80年代末,数码相机还没有真正大规模民用化的时候,柯达已经围绕数码相机申请了近千项专利。
甚至在90年代,数码相机刚刚开始进入民用市场,开始真正市场导入的时候,柯达也推出过不少的数码相机产品,还是数码相机领域里的重要头部玩家。
但可惜,数码相机其实是各种新兴电子技术的融合产品,柯达原本在传统相机时代,积累下来的技术优势,受到了来自另一个领域的巨大冲击。
90年代,主要的数码相机玩家,其实大部分都是霓虹系的厂商,而90年代的消费电子领域,也恰恰是霓虹系电子厂商最后的辉煌。
已经有些老年臃肿,动作缓慢的柯达无法在跟上技术领域持续不断的快速变化,最后被彻底的打落了尘埃。
基于ccd技术的数码相机产品,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了,甚至已经有产品在市场上进行商品化销售了,此时陈兵要进入数码相机领域,与这些已经积累了相当多技术的灯塔、霓虹厂商进行正面的竞争,难度其实是很大的。
但好在还有另一条技术路线,就是cmoS传感器。
cmoS传感器的出现,比ccd技术晚了很多,历史上到了1990年,第一片cmoS传感器才流片成功,开创了数码相机的另一个技术方向。
早期的S传感器,技术并不成熟,在像素等关键指标上,其实是无法与ccd传感器进行比较的,整个90年代,基本上是ccd技术的数码相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而S数码相机成为了低端产品的代名词。
但ccd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技术演化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cmoS工艺。
等到进入了2000年之后,伴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发展,S传感器在性能上已经逐步追上了ccd,而且S基本采用半导体芯片的标准生产工艺,不仅成本更加低廉,而且更容易小型化。
2000年之后,数码相机领域基本上是两个技术路线,在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但当手机拍照时代到来之后,S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手机拍照的标准配件。
因为S传感器价格的迅速下降,微型化极端成功,后世的手机中,甚至已经不再只装一个相机镜头,而是开始了对镜头的大量堆叠。
陈兵本就已经在半导体领域,积累出了足够的基础,此时投入资源研发成像传感器,自然是要以这个cmoS为主要的研发方向,以便能够迅速建立起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而只要陈兵能够率先的推出cmoS技术,就能在数码相机领域,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不再受制于那些领先厂商的早期技术积累。
至于激光技术,就不必多讲了,后世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
激光不仅是在光刻机领域,在诸多的其他工业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真正战略性的技术,是陈兵必须要尽快去深入的领域。